
(2)营养因素:钙、磷、蛋白质、微量元素(氟、镁、锌)、维生素C、维生素D等的缺乏与骨质疏松密切有关。其中尤以钙、磷两种元素缺乏为主要原因。
(3)失用因素:因骨折或骨病而需长期固定的患者,因患病需长期卧床者,肌肉瘫痪者,可引起骨质疏松症。一般认为,机体长期处于静止状态时,肌肉活动减少,骨缺少肌肉刺激,结果骨母细胞减少,正常骨的代谢过程遭到破坏,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造成骨骼中的钙溶出。
(4)缺少活动:运动、日光照射、重力负荷因素与骨量多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运动时,神经内分泌调节对骨骼提供充分的矿物营养,使全身和局部骨钙含量增加;
(5)遗传因素:骨量的丢失也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遗传因素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黑人的骨骼较重,白种人、黄种人比黑人发生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机会多,且症状较重;身材矮小的人较身材高大的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即使生活条件、身体状态、环境因素相近、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两个人,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程度也有差别
(6)性别与年龄因素:男女性的骨量在35~40岁以后开始下降,女性在绝经期以后的骨量丢失远远高于男性,故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2~8倍。
(7)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对骨重建有调节作用,因此免疫功能玫变与骨质疏松症发生也有关系。如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引起骨质蔬松症,提示结缔组织免疫功能老化或缺乏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8)疾病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肝肾疾病、肠胃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都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9)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影响钙的吸收,尿钙排泄增加,促进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症。
(10)气候与环境因素:气候的变化影响人体的骨代谢及其营养状况,长期气候的不适宜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突然的气候变化也会加重骨质疏松症。